2020中国好书编辑手记丨深海浅说面

时间:2024/8/27来源:脱发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日前,“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央视十套黄金时间播出。33种年度“中国好书”和18种入围图书揭晓。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5种好书荣获年度“中国好书”。这几本“中国好书”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深海浅说》。

作者获奖感言

就像宇宙里有暗能量、暗物质一样,地球上也有个暗世界,这就是海洋。海洋平均米深,95%都是永远黑暗的深水。这就很神秘。

深海里面有什么?深海里面有什么过程?这就是我在《深海浅说》中想要呈现给大家的内容。

深海很神秘,人类对深海不了解,而深海知识非常重要,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未来的资源开发都有很大的潜力。

这些年海洋的科普书出了不少,但是里面比较多的是相互传抄,因此我就想做科学的人自己来写一本书,从头说起,比较原汁原味地介绍。

我希望这本书对于我们加强中国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有一些微薄的贡献。

书中岂止黄金屋,更有入海通天路!希望看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增加对海洋的兴趣,能够增加对海洋的了解。

《深海浅说》

汪品先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编辑手记

?程着

得知《深海浅说》入选年“中国好书”,不禁喜出望外,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十年前。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汪先生(《深海浅说》作者,汪品先院士),彼时我刚考入同济大学海洋学院,每每在海洋楼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不论老师学生,大家都敬称“汪先生”,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每次见到总少不了一声“汪先生好”,汪先生亦会点头回应大家的问候。那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十年之后,能够有幸加入汪先生《深海浅说》的编辑团队。我真不知道这位每天早早到达到海洋楼、晚上九十点还不离开海洋楼,耄耋之龄仍坚守科研一线的老先生是如何挤出时间来写出这部十几万字的科普书的。

一口气读完了原稿,倒不是为了赶进度,而是内容实在精彩,让人不忍释卷。看着文稿上那些熟悉的字眼:大洋张裂、大洋钻探、深部生物圈……仿佛回到了课堂上,而与课堂不同的是,书中增添了许多故事性的描写,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科普书,而是在读一部关于各大板块间分分合合的章回小说,又像是在读一本通过对岩芯地层抽丝剥茧、破译地球历史的侦探小说。读完原稿,更加坚定了想要在各个方面把这本书做到完美的想法,绝不能辜负了这么精彩的文字。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用到《深海浅说》的编辑过程,异常合适。

凝练吸睛的标题、笔走龙蛇的行文、生动贴切的配图,高端的“食材”已经放在了桌案上,我们该如何加工,将这些原材料以最适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编辑团队反复讨论,最终决定设计上以蓝色为主基调、突出“深海”主题;加工上尽量保持文字原有风味,与作者及时沟通,尊重作者意见。大原则确定后,大家迅速行动起来。

院士的作品,编辑起来压力与动力并存,且压力巨大。每一处改动都经过了编辑团队的反复琢磨。汪先生对我们的工作十分配合,对我们的提问与想法及时回应,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本书最终在年10月份与读者见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书籍出版后,受到了一致好评。出版当月便入选了月度“中国好书”,并在年底的各大书籍评点中被频频提及。而更让我高兴的是,在购书网站的评论区里,读者朋友们对于《深海浅说》内容的喜爱、质量的赞赏。更有小读者表示,因《深海浅说》立下了今后从事海洋事业的理想!

汪先生曾说,“从事研究不仅是因为科学有用,更是因为科学有趣。”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深海浅说》,看到海洋科学的有趣!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

  

转载注明  http://www.hzlqsc.com/tfzz/1463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脱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