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膏法治疗各种皮肤病

时间:2021-2-23来源:脱发原因 作者:佚名 点击:

拔膏疗法是赵炳南老医生在年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不断摸索,不断改进,逐渐形成起来的。所谓拔膏疗法,就是使用黑色、脱色拔膏棍与稀释拔膏,温热后外贴治疗某些皮肤病。其药味组成和剂型源于古代的膏药,但有不同。其特点是使用方便,易于保存,价钱低廉,疗效较好。

1.拔膏疗法的种类、制法及作用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拔膏,有黑色拔膏棍、脱色拔膏棍与稀释拔膏三种。其基本药物组成(群药)相同,但是由于所加的基质类药物不同,而各有共特点。

⑴药物组成

1)群药类:鲜羊蹄根梗叶(土大黄)、大枫子、百部、皂刺各二两,鲜凤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前子(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子各一两,山甲、川乌、草乌、全蝎、斑蟊各五钱,金头蜈蚣十五条。(注意本方有大毒)

2)药面类:白芨面一两,藤黄面、轻粉各五钱,硇砂面三钱。

⑵制法

香油八斤、生桐油二斤倾入铁锅内,浸泡群药后,文火炸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熬炼至滴后成珠(温度大约为℃左右)然后下丹。

黑色拔膏棍:每斤药油加樟丹十两,药面三两,松香二两。

脱色拔膏棍:每斤药油加官粉(铅粉)十四两,樟丹二两,药面二两,松香二两。

稀释拔膏:每斤药油加樟丹一两,官粉(铅粉)七两,药面一两,松香二两。

备注:本文的克重是老秤16两计算(1斤等于16两)。

⑶功用

总的作用为杀虫、除湿、止痒、拔毒提脓、通经止痛和破瘀软坚。

黑色拔膏棍作用较强;脱色拔膏棍作用与之相同,因脱去黑色,外贴时较为美观;稀释拔膏作用较为缓和。

2.主要适应证

⑴皮肤湿热毒类:带状疱疹(缠腰火丹、蛇串疮)神经疼,多发性毛囊炎(发际疮、蝼蛄串),结节性痒疹(顽湿聚结)。

⑵皮肤增生性病变类:寻常疣、出血性疣(瘊子、枯筋箭)、鸡眼、胼胝、甲癣(油炸甲),瘢痕疙瘩(锯痕症),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干癣),局限性牛皮癣(白疕)静止期,手足癣(鹅掌风),乳头状皮炎(肉瘤),颜面盘状红斑性狼疮(流皮漏),睑黄疣等,均有一定疗效。

⑶其他:白癜风(白驳风)、圆形脱发(油风脱发),硬皮症,黧黑斑(黧黑皯gǎn黯),聚合性痤疮(粉刺聚毒)等,也有部分疗效。

临床体会及典型病例

拔膏疗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促进其化脓的形成及炎症吸收,并可密闭皮损软化角质层,使之剥脱,促进皮肤的代谢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1)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我们曾系统地观察了19例本病患者,平均疗程为10个月以后即可收效(最短1例为30天,最长1例为27个月)。结果:6例基本痊愈,4例显着进步,5例好转,4例无效。瘢痕疙瘩是真皮内纤维组织的一种坚硬赘瘤,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使用拔膏的有效率达78%。其中基本痊愈患者的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赘生皮损90%以上均见萎缩,疗效尚称满意。

(2)对于上皮角化过度类的皮肤病(如疣、胼胝、鸡眼等)有一定的效果。这类疾病虽不大,但有时影响走路与劳动生产。经治疗,一般对于4个月以内的鸡眼贴敷两周后均可以脱落;对于胼胝效果也称满意。

(3)对于睑黄疣也有一定的作用:如一例患者,两侧上眼睑近内眦部,有两个对称的黄白色团块,稍高出皮面,如倭瓜子大小,色黄白如牛油样,自述为时已久,无自觉痛痒,也未经任何治疗。嘱内服秦艽丸(备注1)早晚各一丸,除湿丸(备注2)早晚各二钱;外用脱色拔膏,每隔2~3日换药一次,坚持40余天,睑黄疣逐渐消退,面部接近正常皮肤样。

(4)对于长斯反复发作的多发性疖病的治疗:本病比较顽固,生于颈部者中医称为发际疮。外用拔膏有时可以促进炎症过程和软化瘢痕。

何×清,男,3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7月5日。主诉:颈部反复生疮已18年之久。现病史:后颈部发际处经常长小疙瘩,出脓头,经治疗有时治愈,但极易反复发作;治愈后形成瘢痕突起,非常痛苦,发作时影响颈部转动和劳动。检查:后颈部发际处散在多发性毛囊炎症,有白色脓头及40多个瘢痕突起。脉象:沉弦。舌象:苔白薄稍腻。西医诊断:颈部多发性、穿掘性毛囊炎。中医辨证:肺胃湿热,蕴久成毒聚于发际而成发际疮。立法:解毒利湿。内服秦艽丸早、晚各一丸,小败毒膏(备注3)早、晚各一勺。外用黑色拔膏棍一两温热外贴。

年8月12日复诊时称:坚持用药8周后颈部疙瘩逐渐消退,未再复发。内服药改用连翘败毒丸、内消连翘丸(备注4)、大黄蟅虫丸,继续外用黑色拔膏棍。11月5日复诊时,后颈部瘢痕样疙瘩绝大部分已消失。11月18日复诊时,后颈部疙瘩已全部消失而治愈。另外自述右手拇指处有一寻常疣自用黑色拔膏棍温热外敷10余天后也自行脱落。

(5)可做为盘状红斑性狼疮的外用药。

张××,女,35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9月13日。主诉:面部有七块不规则圆形红斑,皮肤变厚,轻度搔痒三年余。现病史:患者自年春天开始发现颜面右侧颧骨部出现一块红斑,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遂渐增大,而且红斑陆续增多,未经任何治疗。到年为止,面部红斑已增至七块之多,面积大小不等,呈不规则圆形,稍为高突皮面,有轻度搔痒。医院诊为“盘形红斑性狼疮”,自觉全身疲乏无力,食欲不佳,消瘦,经治未效,转来我院门诊。检査:面部散在有七块不规则圆形斑,色鲜红,周围稍髙出皮肤,中央皮色发白,表面萎缩,散在有粘着很紧的角鳞屑,用力剥离后鳞屑背面有角栓。脉象:沉细数。舌象:苔薄白,舌质红。西医诊断:盘形红斑性狼疮。中医辨证:风湿蕴毒,血热,气血不足。立法:补益气血,凉血活血解毒。方药:生黄芪五钱,丹参五钱,秦艽四钱,凌霄花三钱,乌蛇肉二钱,漏芦二钱,川军二钱,黄连二钱,威灵仙五钱,鬼箭羽四钱。外用脱色拔膏棍一两,加温后外贴。

上药服十剂,9月28日复诊时,颜面部皮损由红转暗褐色,皮损变薄,鳞屑逐渐消失,疲乏无力等症状也感轻。内服药改用秦艽丸、养阴清肺膏(备注5)、人参鹿茸丸以调整机体状态。外用脱色拔膏。10月20日继服养阴清肺膏、人参鹿茸丸以阴阳双补。外用脱色拔膏。颜面部皮损基本变平,有少量色素沉着,左侧面部皮损已趋于光滑,右侧颧部(初发皮损)尚未完全退尽,继续用药治疗两个多月皮损消失。

(6)可做为慢性盘形湿疹的外用药。

段×,女,3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0月7日。主诉:双侧手背皮肤粗糙变厚,流水奇痒八年余。现病史:八年多来双手背皮肤粗糙,变厚,有奇痒,流水结痂,每逢秋冬季加重。曾诊为“慢性盘形湿疹”,久治未效。检査:双侧手背皮肤粗糙,略髙出皮面,角化过度,有干裂及少量渗出液,结痂,有明显抓痕血痂。西医诊断:慢性盘形湿麦。中医辨证:湿热蕴久而成湿毒疡。立法:除湿解毒止痒。内服秦艽丸,外用稀释拔膏。10月16日复诊时,局部皮损表面发白,有水样分泌物,表面软化,痒感已减轻大半,继续用前法。10月26日复诊,双手背皮损已基本消退,表面光滑变平,痒止。内服秦艽丸,外用冰片鸡蛋油(备注6)、大枫子油(备注7)外涂。

(7)对于带状庖疹可做为外用药,在止痛方面作用较好。主要是针对病程较长,在消退期疼痛仍未见好转;或者是疱疹已消退,但仍然后遗局部痛疼者,效果较为满意。使用时加温外贴后,还要加重包扎。如压迫包扎不好,药物与皮肤粘敷的不紧,作用发挥的不好,因而效果也不理想。

周×兰,女,5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年11月16日。主诉:左侧腰部起水疱痛疼,已十二天。现病史:十二天前左侧下胸部及腰部开始皮肤稍有痒痛而后起水疱,逐渐增多,疼痛加剧。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用西药治疗,水疱未消,痛疼不止,不想吃饭,甚而影响睡眠。遂来我院门诊。检查:右侧腰肋部暗红色疱疹,呈集簇状排列,触痛明显。脉象:弦滑。舌象:苔薄白。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辨证:肝胆火内炽,湿热内蕴。立法:清肝胆火,利湿清热,佐以活络止痛。方药:龙胆草四钱,茵陈五钱,蒲公英五钱,紫丹参五钱,木通三钱,川军三钱,干生地一两,乳没各三钱,赤芍三钱,滑石块一两,黑色拔膏棍一两,加温外贴疱疹处。

11月19日用前药第二天痛止,疱疹已退,饮食睡眠均已恢复正常,唯有局部皮损发痒。此为湿邪未尽,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二钱,厚朴三钱,陈皮三钱,滑石块五钱,赤苓四钱,猪苓四钱,炒黄柏四钱,炒白术四钱,泽泻三钱,炙草三钱,青皮三钱。外用祛湿散(备注8)一两,川椒粉五钱,化毒散(备注9)一两并混合外扑。三天后症状完全消失而治愈。

备注1:秦艽丸

组成:秦艽1两,苦参1两,大黄(酒蒸)1两,黄芪2两,防风1两5钱,漏芦1两5钱,黄连1两5钱,乌蛇肉5钱(酒浸焙干)。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散风止痒,清血解毒。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瘾疹),寻常性狼疮(流皮漏),盘状红斑性狼疮。

注意事项: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处方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备注2:除湿丸

组成:威灵仙1两,猪苓1两,栀仁1两,黄芩1两,黄连1两,连翘1两,归尾1两,泽泻1两,紫草1两5钱,茜草根1两5钱,赤苓皮1两5钱,白藓皮2两,粉丹皮1两,干生地2两。

制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用: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风湿疡),牛皮癣(白癜风),婴儿湿疹,单纯糠疹(面游风),多形红斑(血风疮)等。

用法:每次一至二钱,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备注3:小败毒膏(《寿世新编》仙方活命饮方加减)

组成:大黄5两,蒲公英10两,陈皮4两,木鳖子(打碎)1两,黄柏5两,金银花1两,乳香(醋炙)1两,白芷3两,甘草1两,天花粉3两,赤芍5两,当归1两。

功用:散瘟清热,消肿止痛。

用法:每服5钱,日服两次,热开水冲服。

备注4:内消连翘丸(经验方)

组成:连翘1斤,夏枯草1斤,射干8两,泽兰8两,花粉8两,白芨8两,沙参8两,漏芦8两,核桃仁8两。

制法:以上共为细末水泛丸,滑石为衣。

功用:化核软坚。

用法:每次2钱,早晚各一次。

备注5:养阴清肺膏(《中国医学大辞典》)

组成:生地黄1两,玄参(去芦)8钱,川贝母(去心)4钱,麦门冬6钱,牡丹皮4钱,甘草2钱,白芍4钱,薄荷2钱。

功用:清热养阴,润肺止嗽。

用法:蜜膏每服5钱,日服2次,白开水冲服。

备注6:冰片鸡蛋油(蛋黄油)

组成:鸡蛋、冰片

制法:取鸡蛋10个(或更多),煮熟去蛋白,用蛋黄干炸炼油,每鸡蛋黄油一两加入冰片五分~一钱,密闭储存备用。

功用:消肿止痛,固皮生肌。

主治:慢性溃疡,烫伤疮面,各部位之瘘管。

用法:外搽皮损疮面或滴入瘘管内。

注意:化脓性疮面及有腐败组织之疮面勿用。

备注7:大枫子油(市售)

组成:大枫子油两,麝香1分,冰片1两,硼酸10两。

功用: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用法:涂患处。

备注8:祛湿散

组成:川黄连8钱,川黄柏8两,黄芩4两8钱,槟榔3两2钱。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或配制软膏用。一般丘疹样或有少量渗出液的皮损,可以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药外搽,流水多或浓汁多者可用油调外用,暗红干燥脱皮者可用药粉配成软膏。

注意:阴疮禁用。

备注9:化毒散(赛金化毒散)

组成:乳香(醋炙)40g,没药(醋炙)40g,川贝母(去心)40g,黄连40g,赤芍80g,天花粉80g,大黄80g,甘草30g,珍珠粉16g,牛黄8g,冰片10g,雄黄粉40g。(原书中没有克重,本克重是摘自《中国药典》)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牛黄、冰片外,雄黄水飞成极细粉,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乳香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用于小儿疹后余毒未尽,烦躁,口渴,口疮,便秘,疖肿溃烂。

用法:口服,一次0.6g,一日1~2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外用,敷于患处。

本文摘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作者: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6月第1版,第-页。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福慧增长吉祥安康!

动手指转发、点赞收藏和留言都是善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zlqsc.com/tfyy/980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脱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