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的书写格局被打破。在此之前,以印刷媒介为承载方式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者是记者或作家。而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写作已不仅仅是基于文本的二维书写,而是多维度、全媒体的内容创作,这一书写格局的改变,在非虚构文学的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非虚构文学作家不仅要重视文本创作,更要从文学传播角度出发,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文学生产与意义传达。
更新创作方式
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独立文体,而是一个文学类型,是包含了新闻、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日记、历史抒情散文等各文体在内的文类。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界定,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写作均可被看作广义上的非虚构文学。虽然“非虚构文学”的命名仅有数十年,但具有“非虚构性”的作品早已有之,如《史记》。西方也一直将图书分为虚构、非虚构两大类。以此划分的非虚构文学范围很广,包括新闻、纪实小说、日记、书信、传记等文体。第二,狭义上的非虚构文学。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新闻主义的探讨,研究者多从中西方非虚构文学对比、传播效果等角度进行钻研。第三,除上述两者外,就是以“中观”视域对非虚构文学进行探讨,即将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基础、兼具文学性表达的文类。从这一视域出发展开的研究,既考虑到非虚构文学的传统与内涵,又充分结合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因而更受中国学者重视。
基于对非虚构文学的“中观”认识,可对其创作边界、主体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非虚构文学以新闻这一文体的发展为开端,记者在此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晚清至21世纪,以通讯、特写、深度报道、调查类纪实文学等为代表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更具文学性,向广大人民传播了革命信息、建设要闻、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等。曾盛极一时的报告文学,其作家队伍中很多就是记者出身,例如范长江、萧乾、理由、孟晓云、何建明等。之后,以《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进入中国媒体视野,出现了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与以往非虚构文学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这一转向是非虚构文学内部各文体多元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发展性。
随着新媒介不断发展,非虚构文学也在文学创作和传播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进入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生态有了整体性改变,表现为创作群体“非职业化”、书写对象多元化、文学传播方式多媒介化等特点。诸如打工者的“蓝衣坊”、聚焦女性的“让身体说话”、书写城市日常闪光点的“市井雄心”等工作坊,在互联网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写作阵地,同时以网站、微博、博客、APP、
- 上一篇文章: 起底视觉中国一个图片编辑的发家史ZAK
- 下一篇文章: to网站谢谢编辑老师未来5年拟投放1